今天是:

双高校建设成果

  • 打造新时代职业教育育人体系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劳动教育指导手册

    发布日期:2021-11-03    作者:     来源:     点击:

     

    为贯彻落实全国和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校、教师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困扰学校、教师的“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评、谁负责”问题,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指导意见,供教师们参考。

    一、课程目标

    问题1: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帮助学生把握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使学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二是劳动精神。培养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优良品质,做有职业理想、有本领、勇于担当的新时代劳动者。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三是劳动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增强体力、智力和创造力,具备完成一定劳动任务所需要的设计、操作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四是劳动习惯。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能够自觉自愿、认真负责、安全规范、坚持不懈地参与劳动,形成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的品质。珍惜劳动成果,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杜绝浪费。

    问题2:如何架构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

    答:劳动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青年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是对劳动教育总目标的校本化,应立足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架构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体系需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要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育人目标,劳动教育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架构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时,要从学校育人目标的角度,考虑劳动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要具体设计各年级(年段)劳动教育目标。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年段),体现年级(年段)特点,并做好年级(年段)间的衔接;三是要体现目标的现实性与层次性。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必须要立足学校实际,注重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是可以评价的。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既要有针对具体劳动内容方面的目标要求,更要有高于内容的观念、精神、习惯方面的目标要求,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问题3:如何提高劳动课程的教学质量?

    答:一是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上好劳技课的基础。过去的劳技课是独立设置的一门课程,新课程标准下的劳技课列为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个国家指定性学习领域,这是新课程形态的重大变化。综合实践活动是指,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亲身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为基本特征,学生通过人对物的程序性技能性的运作,通过人与人的互动获得丰富的体验,实施操作性学习。它是以学生获得积极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特征的多方面发展为目标,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相结合。但劳技教育并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操作技能训练上,还应注重学生对技术原理、科学方法的追思,对技术学习方法的体悟,对良好劳动习惯与技术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力求达到技能掌握、态度养成能力发展的有机统一。新课程应有新面孔,因此应以信息技术为平台,综合各科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劳技课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学会尊重学生的个性、自主性、创新性,使所有学生都能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学习活动的受益者。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注重对重点和难点进行指导,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相互交流、观摩与学习,加强巡视,做到个别指导和集体指导相结合,注意指导过程的科学性和创造性,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个性,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学生的安全,认真做好评价工作,方式应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信心。

    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劳技教师要更好地走进新课程,适应进行素质教育教学的需要,改变现有的工作方式,必须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并不断学习新的技能。现代的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并要注重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向综合型的教师、多面手努力。我校一直重视教师在业务理论和技能方面的培训工作。每两周一次的业务学习,每学期都组织一次专业教师说课,汇报课,教案设计竞赛。并由教学主任和骨干教师,根据教师的工作、学习需要,组织专题讲座,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在各自的教学中积极进行创新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优化教学过程设计,研究劳技课教学实施的策略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素质化的重点。课堂教学设计的本质是学习者学习行为的设计和在此基础上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学习环境的设计。其具体内容包括了确定总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制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实践,进行教学评价等。劳技课的课堂教学设计可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入手,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学校现有教学条件及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要求,有所侧重地进行。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教学模式、程序、方法、组织形式和对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的总体考虑。包括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媒体和交互方式的选择策略以及教学资源管理策略。教学设计者在制定教学决策时除了要考虑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习者特征。

    五是掌握学科特点,探讨劳技课的一般教学规律,对加强劳技课的教学管理、提高劳技质量意义十分重大。

    1.注意知识性,坚持培养技能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劳动技术课,它有自身内在的知识结构,组成了一个比较严密的知识体系,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的特点。但这门课程绝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与技巧与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教书不忘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克服单纯的劳动观点,也要克服“为了钱而劳动”的思想认识。只有坚持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益。

    2.注意实践性,坚持传授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劳动技术课不同于单纯的文化课,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必须拓宽和延伸劳技课的课堂教学形式。如果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就远远完成不了劳技课的教学目的,只有充分利用这些劳动基地来组织教学和进行劳动实践活动,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3.注意趣味性,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现行的劳动教材,根据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兴趣广泛和注意力易转移等特点,注意趣味性,尽力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劳技课教师就要从这一特点出发,坚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结合,注重在培养劳动习惯与劳动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个性的培养,鼓励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劳动技能与技巧充分地在课外或校外施展出来。

    新课程背景下,上好劳技课需要任课教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探索。劳技课教学过程不单单是传授知识与学习技能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的劳技课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引下,不断学习、努力实践,在教学中更加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课程内容

    问题4:选择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劳动育人是促进高校学生成长成才、发挥工匠精神和实干精神的客观需要。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成才的关键期,处在迅速走向成熟但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过渡阶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观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各方面素质都亟待加强。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高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帮助学生形成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因此高职劳动教育课程要遵循如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基于目标原则。学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必须要与课程目标相对应,应该基于目标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二是基于学情原则。要充分了解学情,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三是基于资源原则。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资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四是基于实践原则。无论什么样的劳动内容,都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观念,涵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甘于奉献的服务精神、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

    问题5:学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要避免哪些误区?

    答:学校在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时,往往容易陷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劳动教育概念狭义化。 加强了劳动,忽略了教育。劳动教育,劳动是手段,教育是目的。一些观点甚至片面地认为劳动教育就是上劳动课,扫扫地,搞搞卫生,在认知上并没有完全重视劳动教育,未能深度挖掘劳动教育独特宝贵的育人价值。二是注重数量忽视质量。劳动内容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它们既能够充分吸引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更应该成为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有效载体,促进学生劳动观念、精神、能力以及习惯的养成;三是常态有余创新不足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必须改进劳动教育方式。比如多数学校关注日常常见的劳动,却对当下或未来新型的劳动内容关注不够。教育路径多元化,可以利用学校周边劳动教育场所众多的优势,开设了社区职业体验、诗意四季种植、环保探究等系列课程。

    三、课程实施

    问题6:如何提高劳动教育活动的质量?

    答:要提高主题劳动教育活动的质量,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的重要责任,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好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注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有关劳动技能的学习,组织实施好劳动实践,有序安排学生的集体劳动二是加强教学管理:健全教学管理规程,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坚持和完善集体备课制度,认真制定教案三是劳动过程:要保障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空间。《意见》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学校要坚持学生值日制度,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积极开展校外劳动实践和社区志愿服务。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用心捕捉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而恰当的指导;四是劳动结果: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评价机制犹如指挥棒,在培育正确的劳动观方面具有根本性作用。要对照本次劳动的目标搞好总结和评价。评价不仅是针对劳动的结果,更应该贯穿劳动的全过程。

    问题7:如何开发利用好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答:挖掘学科资源。劳动教育不是独立的课程,涵盖了所有学科,每个学科老师结合自身学科特点适时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责任意识。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土壤,好的课程离不开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在开发与利用劳动教育课程资源方面,有两条基本策略:一是挖掘场地资源,以校内资源为基础,搭建学生劳动平台。一方面积极开辟校内的劳动教育基地,学校的操场、花园、绿化带的杂草、落叶清除工作,以往都是由学校工人完成,以后这些地方将作为学生进行劳动教育的场所,由学生承担,以年级、班级为单位,采取学生轮值轮岗种植栽培农作物、绿植花卉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劳动责任意识。同时可以开办以室内设计、勤工俭学、废物再造、器材维修等内容的兴趣小组,增强学生的自主劳动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在校园进行开垦利用,组织师生利用劳动课进行实践,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劳动不仅创造了美的生活,也创造了美的感受。二是以校外资源为依托,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开辟校外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要结合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和成长需求,科学设计和规划校外劳动实践教育方案,采取社会公益服务劳动、研学旅行、顶岗实习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多产业融合进程中积极学工学农,在工业制造、基层服务等社会生产环节增长劳动技能、磨炼劳动本领与意志三是组建辅导员队伍邀请某一方面有技能的教师组建辅导员队伍,请他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相关的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教师学生联动形成合力,才能让劳动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学校劳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使学生的奋斗热情在劳动与创新中迸发,为时代进步积蓄青春力量。

    问题8:如何合理地安排劳动教育的时间?

    答:关于劳动教育的时间,《意见》中明确规定: 职业院校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围绕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劳动组织、劳动安全和劳动法规等方面的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不少于16学时。职业院校劳动必修课程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通过实习实训,参与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增强职业认同感,培育不断探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体验劳动的光荣和伟大。

     劳动教育融入各学科课程。劳动教育元素全面融入公共基础课,要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安全、劳动法规教育。劳动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

     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校内外实习实训,参加真实的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现代学徒制、顶岗实习等形式,在生产性实习和生产现场中参加生产劳动。开展校内技术竞赛,鼓励学生参加省市或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练。定期开展校内外公益服务劳动,参加勤工助学服务性劳动、参加职业教育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专业技能为社会、为他人提供相关公益服务,培育社会公德,强化爱国爱民的情怀。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每学年1周。

     同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强化劳动文化,采取多种组织形式,结合与劳动教育主题相关的节日、活动等,开展丰富的劳动主题教育活动,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综合运用讲座、宣传栏、新媒体等;全国劳动模范走进校园开展宣讲;师生共同打造“劳动金课”;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宣讲如何弘扬劳动精神;广泛宣传劳动榜样人物事迹,让师生在校园里感受并领悟勤勉敬业的劳动精神。